冬瑞 发表于 2021-2-26 13:39:19

三清山——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b5729e6c1c04d639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

        三清山主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怀玉山构造快体单元内。地处怀玉山脉腹地,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缓。从山脚至山顶,水平距离5km,海拔由200m陡增至1816m。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演化历史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理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10亿年前,三清山地区成为华南洋中的一个岛弧,9-8.5亿年前后,洋盆消失、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三清山地区恰处于古板块结合带。中生代以来,陆内A型俯冲与陆内伸展奠定了地质构造和地理格架,为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质环境。

        约9亿年前后,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碰撞对接,并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留下了珍贵的古洋壳残迹即蛇绿混杂岩带(9.68亿年)和兰闪石片岩(8.66±0.14亿年),是古板块对接和晋宁造山运动的重要见证。8.3~8亿年前进入裂谷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三清山位于扬子大陆板块与华南裂谷海盆之间的过渡带,形成了海相磨拉石—复理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南华纪早期,区内处于滨海—陆表海的沉积环境中,以碎屑建造沉积为主;随之“雪球事件”出现,留下了古冰川活动的遗迹—南沱组冰碛岩。

        震旦纪,陆壳基本固结,气候转暖,冰雪消融,到了震旦纪末期,发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沉积了一套浅海相泥硅质和碳酸盐建造。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浸,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2亿多年前,三清山结束了长期的海洋历史,开始进入内陆发展的新阶段。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构景的地质基础。中生代是三清山花岗岩成岩、成山的重要时期,也是花岗岩地质、花岗岩地貌、花岗岩生态的奠基时期。此后,又通过新生代的变化,才造就了现今的奇特的花岗岩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三叠世印支运动之后,三清山及其相邻地区为陆内地势相对较低的复式向斜。此后,才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盆岭地貌格局。

        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岭雏形期,由于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区内发生了强烈的燕山期陆内造山动动,随着赣东北深断裂的陆内俯冲作用,形成了北东向三清花岗岩基,怀玉山脉开始呈挤压型“坳中隆”式低缓隆起,并逐渐发生弱剥蚀,两侧出现陆相盆地。当时,包括三清山在内的古欧亚大陆与古北美古大陆曾是相连的。

        在晚白垩世盆岭伸展成型期,进入喜马拉雅期,地壳于造山后,强烈伸展,发生大规模断块作用。怀玉山脉急剧隆升,强烈剥蚀,花岗岩体暴露地表,估算剥蚀厚度约4000~5000m。山脉两侧作不均衡断陷,形成红色碎屑岩断陷盆地,北侧盆地规模较小,南侧信江断陷盆地规模大,堆积红色碎屑岩厚度2000~3000m。山体与盆地存在巨大反差。是怀玉山脉主要的形成期。欧亚古大陆与北美古大陆开始分离。在古近纪至新近纪盆岭缓变期,为地壳强烈伸展后的相对休眠期,山体剥蚀微弱,盆地萎缩,缺失沉积。

        在第四纪盆岭改造期,地壳作波浪状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上部和近山麓地带的三清湖喀期特峰林都保留有3级夷平面,信江河谷形成3级阶地。从怀玉山山脉、山麓至信江盆地,地壳隆升幅度依次降低。同时沿部分断裂,发生差异升降作用。三清山受周边所围绕的3条正断裂控制,再次缓慢抬升,在怀玉山脉隆起的背景下,形成“隆上隆”,成为怀玉山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三清山峰林景观的造景时期。

岩石构成

        三清山地区岩浆岩活动较频繁,岩浆岩分布较广泛,其岩浆岩主要为超酸性侵入岩,即燕山晚期形成的三清山花岗岩体(属怀玉山岩体的一部分),构成了三清山的主体。三清山花岗岩体位于三清山山体的中心部位,其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状,在山体内出露面积约98km2。花岗岩侵入于黄土岭复式背斜南翼的南华纪—奥陶纪地层中,呈岩基、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界线不规则,呈波状、港湾状或枝叉状,接触面产状倾向围岩。内接触带见1~3cm宽的致密坚硬的细晶冷凝边,岩体中残留顶盖常见,为浅剥蚀程度。外接触带具较强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宽500~2000余米的热接触变质晕。岩体内原生流动构造不发育,继承性脉岩发育,主要有花岗细晶岩、伟晶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及辉长辉绿岩脉等。岩体内常见较多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暗色矿物相对富集闪长质包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及绿泥石化等。岩体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

        三清山花岗岩体内,常见有较多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暗色矿物相对富集的闪长质包体。花岗杂岩体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但岩体的侵入接触界线不规则,岩体中残留顶盖发育,外接触热变质带出露宽度较大,原生流动构造不明显,岩石的氧化系数平均为0.47。花岗岩基中的主体侵入期岩体分为三个相带,边缘相为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粒至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心相仅见于沟谷中为粗粒似斑钾长花岗岩,且围岩残留顶盖较多,说明岩体剥蚀程度浅。花岗岩的侵位深度估算为4000~4500m。

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断裂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北北东向、北西向,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北东向断裂最早形成,其次为北北东向,而北西向断裂带最晚形成。主要断裂构造有正断层、逆断层等。主要断层为枫林—紫湖镇断裂带、小坑—芭蕉坞断层、芭蕉坞—下西坑断层,它们均以正断层性质为,形成断层谷并把三清山主体部分切割成了一个“三角形断块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清山——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