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瑞 发表于 2021-5-8 10:08:55

中国道教南宗祖庭——天台桐柏宫

本帖最后由 冬瑞 于 2021-5-19 16:14 编辑

f46ebbf47bf25ed8       桐柏宫在天台境内桐柏山上,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三国吴赤乌元年(238),高道葛玄来此炼丹,建法轮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五代后梁开平间(907-910),桐柏观升为宫。宋祥符元年(1008),改名桐柏崇道观。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址沉于水底,部分建筑和文物移往鸣鹤观(俗为老桐柏宫)。桐柏新宫边上建有浙江道学院。
浙江省天台县桐柏宫原名桐柏观、桐柏崇道观,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桐柏宫在县城西北12.5公里的桐柏山上,九峰环抱,碧溪前流,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
其鼎盛时期为唐代和宋代。那时,楼台争耸的宫观有三十六处,有千僧万道的规模。一直作为领头羊的桐柏观,成立于吴赤乌元年(238),由孙权遣葛玄开创。
到最盛时期,仅桐柏道观一个宫就“接客可容千众”。它不但有接待一般香客的馆舍,和相适应的厨廪、道寮、粉磨坊,甚至还有可接高官甚至皇帝的元命殿。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高道葛玄来此炼丹,建法轮院,唐景云二年(711),睿宗下诏在法轮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拥有一堂(黄云)、二台(凤轸、从妙)、三坛(元晨、朝真、朝斗及炼形室、龙章阁)严禁填充内四十里不得樵猎,五里不许迁葬。元和年间(806-820),冯惟良又建降真堂、白云亭、悠闲亭、上清室。太和、咸通年间,徐灵府、叶藏岳先后重修,元稹、刘处静作记。五代后梁开平间(907-910),桐柏观升为宫。宋祥符元年(1008),改名桐柏崇道观。
元明交替期间,因大量难民拥进桐柏宫,发生了致命的火灾,桐柏宫焚烧怠尽。后经过艰难的挣扎,到了清初,由于雍正皇帝的支持和道士范青云的努力,桐柏宫又获得了当时全国少有的中兴。先后沿中轴线建起了山门、灵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殿等六个层次的建筑物,雕龙画栋,龙纹巨础。东西轴线依次还有东道寮、太极殿、迎仙楼、西道寮、真君殿、众妙台、方丈楼等等。桐柏宫有如此辉煌的历史,究其原因,名山的依托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和六年(1116),在后山按照宫殿规格建玄命殿,宫内建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清殿,又有上清阁、御书殿,观前玉梭溪上架起二座石桥,桥上建会仙亭。南宋时,太尉曹勋建山门,观中有经藏、三元、延宾、清虚、白云、浴院等6个道院。朝廷先后任命曾几、陆游、朱熹等领管。历代御赐极为丰厚,道业大兴。元明间多次修建。新建的桐柏宫,从山门进去依次为灵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楼。两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为太极殿,祀葛仙翁(玄),右殿祀右弼真君王子晋。紫阳楼塑张伯端像,两侧各有三间厅屋。东西道院前后亦各有厅三间,接以回廊。宿舍、伙房均在墙外。共有殿宇百余间,置香火田八百余石,龙门派第十代宗师清昱(东篱)住持,其徒方一定(兰否)、闵一得(懒云)等数十人协助观事。南宗祖庭再次兴盛。近代时局不靖,桐柏道声衰落,叶明仓、林至霞、陈到贤、袁理静赎田修殿,香火日盛。民国以来,时宗滨、伍止渊传道,疗疾救人,受到乡邻病家的感戴。1973年,桐柏水库建成蓄水,桐柏宫址沉于水底,部分建筑和文物移往鸣鹤观。
历代名人的开拓弘扬和适宜炼养的自然环境是桐拍宫选址的前提条件。从天台山这个大环境讲,晋代孙绰(341-371)“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一开头就指出:“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⑷孙绰一赋名天下。孙绰出了名,天台山也从此出了名。葛洪(283-363)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诸小山不堪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精,千岁老魅能坏人药,唯嵩镇、少室、缙云、罗浮、大小台等诸山神居处,助人为福,可以修真炼药者矣。”⑸据查,桐柏山上野生植物多达665种,药用植物超过495种,这些天然的食品、药品滋补养身,延年益寿。满足崇道炼养者的需求。古时候的道教,视炼丹养生为修道的主要内容。既然大小台即天台的桐柏山非常适宜炼养,这就给宫观选址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南北朝时,集官僚、道士、学者、科学家于一身的陶弘景(456-536),给天台山的知名度又起到一次推动作用。陶弘景在他的著作《真诰》中论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⑹用现代的眼光看,除对天台山的高度有些夸大外,其它基本属实。按照古代的界定,天台山以赤城为南门,嵊县金庭为北门,新昌石城为西门,宁海王爱山为东门,周回八百里比较符合事实。陶文“大小台”包括古余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五县范围 即以海平面为台基,第一重即天台县城。第二重即桐柏宫所在的平畴。第三重为方瀛山。第四重即洞天宫所在的小桐柏。第五重在玉宵峰顶。第六重古称歇亭,现石梁镇所在及其东至双溪岢头为止的山阜。第七重为华顶寺所在地。第八重为华顶峰拜经台所在的地段及太白堂一带。
虽然天台县的总体开发较迟,隋唐五代时甚至还被称为“蛮荒之地”,但天台山的知名度早已传开。我国最早的史志典籍,如《山海经》、《逸周传》、《淮南子》、《黄帝内经·山经》、《真诰》、《史记》、《汉书》等对天台山的山水风光和仙道传记都有记载。汉时三茅(茅盈、茅固、茅衷)传说,至今还留下三茅庵、三茅溪、三茅村、三茅科、茅导师、西演茅等一大串地名。说明这个传说有根有据。三国时,葛玄在天台创建了道教灵宝派。南北朝刘义庆撰的《幽明录》记载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仙的故事,流传极其广泛,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道教南宗祖庭——天台桐柏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