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瑞 发表于 2021-5-31 09:32:20

临漳怀古| 世代传续,千年春秋一门启

本帖最后由 冬瑞 于 2021-5-31 09:35 编辑

35f25915d25e4a7c      临漳门坐落古泉州西北方位,据泉州文史资料记载,临漳门于清朝顺治十五年改建。城楼是双层单檐歇山屋顶,木石结构,采用清式风格木雕花饰。城门墙高8.25米,门楼高24.3米,面宽39米,进深27.5米,南北双向各延伸15.6米城墙,由门洞两侧设台阶登楼。游人于此处北可观及清源山,南可望至展览城片区。
      城门及城墙占地面积1478平方米,城门楼面积533平方米。除主体建筑外,环岛内有大面积的绿地、古河道(护城河)、吊桥、老树、古榕等,临漳门是古代泉州府通往漳州府的唯一通道。
古城门的前世今生
      五代前期,福建全境,在为王潮、王审知所割据统治,有长达三十多年的稳定发展时期,王审知公元925年死后,王氏后代内讧不断,十九年中由小乱走向大乱,终为南唐和吴越所瓜分。多年战乱不断,泉州留从效产生强烈的厌战心理,认为福建人不打福建人,决心从大国争战中抽身,对泉漳两州实行自治。从此以后,留从效和他的幕僚陈洪进、张汉思等集中精力实行保境安民,对泉州外城,进行加固,扩建新城,留从效在当时开辟了7个城门,其中就包括临漳门,百姓们俗称为“新门”,而从新门向东行至中山路,便被人们命名为新门街。现如今,临漳门已成为泉州古城最大的一个城门,也是泉州市乃至闽南地区门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临漳门始建于南唐(约950年),历代均有修茸,20世纪20年代拆毁。2003年按清顺治年间的规制重建,典型的闽南木结构城楼,几经沧桑,见证着泉州日新月异的变化。穿过闹市,走过吊桥、古榕,来到城楼下,两侧布满了藤类植物,他们在岁月沧桑中陪伴着这座古城门。伸手抚摸斑驳的墙砖,细听千百年来泉州的故事,登上门楼可远眺清源山、紫帽山、龙头山,可俯览石笋公园和笋江桥,桥南美景尽收眼底。


上善若水,尚筑如斯
      古老的泉州名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整座城池历经堪舆家精心构划设计,形成了一城之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绕以龙虎、配以凤凰、系以五行、镇以五岳、集天人理念之大成。
      城门楼为二层木结构建筑,采用全木榫卯形式,不用一根铁钉,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独特的木结构形式,曲线优美的燕尾脊,微翘的龙须尾,山墙草花的堆砌,细腻的雕花,优美的柳条窗,无不尽显闽南古建筑的古老韵味,体现了对古老营造技术的继承。城门前保存了南宋时的古护城河一段,这些护城河可以从城中不同地势之处接纳大小水关泻出的水,再汇入笋江或晋江,破腹沟至今流淌不息。

临漳怀古,新门心语
      泉州文都,因临漳门而增辉。临漳古门,因刺桐风华而添色,不变的却是两者之间千年的依偎。

      泉州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享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等美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正对新门街的南唐古迹——临漳门,彰显着泉州人民“梯航万国,雄视东南”的气魄,它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是泉州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又是新门街的起点。临漳门,城门洞开,这种开放式的“门”,其设计恰恰体现了泉州人“海纳百川”的胸襟。宋元时期,泉州经济繁荣,文化鼎盛,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具有无限包容、开放与亲和的品质,异彩纷呈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这里互播衍化,广泛汇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漳怀古| 世代传续,千年春秋一门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