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瑞 发表于 2021-6-4 15:05:04

黄鹤楼:屹立千古的历史名楼

本帖最后由 冬瑞 于 2021-6-4 15:06 编辑

099e3ad535dd9e21
武汉蛇山之巅,屹立着享有“天下第一楼”之称的黄鹤楼,是武汉标志性建筑。


民间传说出仙名


“黄鹤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相传是因为“黄鹄山”,还有一种说法则来源于民间传说。

最初,黄鹤楼建在蛇山西麓的黄鹄矶上,后来人们口口相传,念“鹄”为“鹤”,慢慢就读成了“黄鹤楼”;

而民间传说中,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位穷困道士为了感谢辛氏的热情招待,在墙上画了一只翩翩起舞的黄鹤,招徕了不少客人,酒店生意逐渐兴隆起来。为了纪念辛氏的乐善好施,人们便在此建了一座楼,取名“黄鹤楼”。


历经岁月洗礼,时间更迭,黄鹤楼伴随长江一起见证了武汉千余年历史风云。

作为武汉人眼中最熟悉的风景之一,黄鹤楼早已成为了武汉文旅的大IP,是当之无愧的文化符号。



千载传承留古名


据历史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223年),原址位于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附近。建造之初它原是作为军用的瞭望楼。


宋代时,黄鹤楼已成建筑群体,雄峙在紧接城墙的高台之上;

明代时,黄鹤楼曾3次被毁4次重建。弘治、正德年间整修之后,形制由宫殿式变成“下隆而上锐,望之如笋立”的楼阁式建筑;

黄鹤楼在清代被毁4次,重建和大整修6次。清代黄鹤楼的造型和风格虽有变化,总的形制仍为“其形正方,四望如一”;


1957年9月初,毛泽东主席来到武汉视察长江大桥修建工程。当陪同人员谈到因建设长江大桥而拆除了黄鹤楼(指当时的警钟楼)时,毛主席说:“应当修,这是历史古物。”不久,铁道部即拨出专款,后因故迁延没能完成。

现在游客所能看到的黄鹤楼于1985年6月竣工,它距原址(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约1公里,海拔61.7米,临近蛇山最高处。


古典优雅有美名


新黄鹤楼是以清代的式样为雏形,吸取历代之所长,按“源于古人,优于古人”的设计原则而修建的。

主楼为5层,总高51.4米,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构造技艺。平面为正方形,四望如一,每边长35米。


黄鹤楼整个楼身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有72根朱红立柱,60个翘角层层凌空,翘角下部悬有金色风铃,随着微风吹来,不时鸣奏悦耳清音。金黄色琉璃瓦面,在阳光下,辉煌夺目;古朴而又矫健的雄姿,犹黄鹤展翅归来。

四面骑楼分别悬挂金字匾额,正面为舒同写的“黄鹤楼”,下有赵朴初书“气吞云梦”匾;南面是李尔重书写的“南维高拱”,下有黄亮书“势连衡岳”匾;东面为喻育之所写“楚天极目”,下有方毅书“帘卷乾坤”匾;北面是陶述曾所写的“北斗平临”,下有邓少峰书“云横九派”。

主楼周围还建有配享、轩廊、牌坊,共同组成建筑群体。在主楼辅助建筑的映衬下,主楼更加雄伟壮丽。四方来汉宾客,无不登楼游览。登至高层,扶栏远眺,江城风貌尽收眼底。俯视大桥上下,车船如梭。


千年吟咏得诗名


黄鹤楼自古就有“千里江山第一楼”之称,各朝诗文对黄鹤楼的记载颇多,宋之问、李白、孟浩然、陆游等人,都写下了华美诗篇。

其中以崔颢《黄鹤楼》一诗最为脍炙人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为友人孟浩然在黄鹤楼送别时写下《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陆游在此写下一首《黄鹤楼》:“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1927年毛主席在长江之滨写下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诗作《菩萨蛮·黄鹤楼》:“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文人墨客对黄鹤楼赞叹不已,留下的无数诗词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文化宝藏。

解读“黄鹤楼”之名,也是追溯历史的一种过程。相信你对于它的了解越多,就会对这座城市愈加喜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鹤楼:屹立千古的历史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