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瑞 发表于 2022-1-17 10:25:45

金紫祠,中国民间第一祠堂

本帖最后由 冬瑞 于 2022-1-17 10:30 编辑

677c453a60b538b0

      相信许多人应该对“金銮殿”并不陌生,金銮殿是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它所承载的是皇家的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如果单的从建筑角度来说,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然而在我国民间,有一座祠堂竟然被人们称为“金銮殿”。


      这座祠堂就是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潜口镇的金紫祠,金紫祠是一座非常奢华的祠堂,它是徽州汪氏家族的宗祠。明清时期,徽州的许多名门望族都有着非常强大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实力,金紫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来到金紫祠,首先看到的是金紫祠牌坊。金紫祠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冲天式,题板上墨书“金紫祠”,龙凤匾上刻有“宋勅建”。金紫祠是南宋隆兴年间文明殿大学士奏请宋孝宗,为其父金紫光禄大夫汪叔敖建造的祠堂。


      始建于南宋的金紫祠,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汪氏家族在政、商两界的实力越发强大后,金紫祠又经历了一个迁址的过程。金紫祠在明朝时期经历了两次扩建,在清朝时期又经历过一次耗资巨大的大修。


      清代的那次大修使金紫祠成为徽州最大的祠堂,祠堂的建造技艺精湛,形制完备,其徽派建筑艺术形态又融入了皇家宫殿风格,成为徽州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作。金紫祠也被人们俗称为“金銮殿”、“皖南小故宫”,有了“中国民间第一祠”的美誉。


      之所以被人们称为“金銮殿”,是因为这座祠堂和民间的其它祠堂在雕画上有着显著的不同。金紫祠建筑之上的雕刻和画风都是古朴大气,规整而又精美,这样的风格和皇家建筑的风格同出一源。


      除了一些具有极特别的,只能用于皇家建筑的意象物不能雕刻外,金紫祠的气势和皇家殿堂的气势基本等同,因此它才会有“金銮殿”这样的称号。也正是因为金紫祠独特的风格,它才会被人们称为“中国民间第一祠”。


      整座金紫祠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牌坊、三源桥、棂门、戟门、碑亭、仪门、露台、驰道、回廊、享堂、寝殿、汪华庙。如今现存的建筑主要有:牌坊、三源桥、棂门、戟门、碑亭、寝殿、汪华庙部分建筑,其它建筑的遗址尚存。


      走过牌坊后面的三源桥,是金紫祠的棂门。潜口的汪氏原本是居住在唐模的一支族脉,自宋代开始汪叔鳌将这一脉迁徙到了潜口,当时汪叔鳌的四个儿子在京城为官,皇帝赐汪叔鳌“金紫官禄大夫”。


      进入棂门,经甬道来到戟门前,戟门上方挂有“汪氏家庙”的匾额,门两侧设置有石狮一对。戟门原是指在中国古代帝王出行,在宿营处插戟为门。在家庙中设戟门,显示了家族地位之尊贵和显赫。


      穿过戟门,天井左右立有两座碑亭,由赑屃驮着两块石碑。一块是许国撰写的《金紫祠记》,记载了汪叔鳌迁徙到潜口后,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子孙后代又分支出去几万人,明代正德年间金紫祠从一个小祠堂,到万历年间扩展到现在的规模。


      另一块石碑是清代康熙年间所立,当时汪氏家族中有人在朝中为官,对金紫祠进行了大修。这座碑亭中记载了修缮金紫祠的情况,金紫祠什么地方漏水,什么地方翻瓦,什么地方倾斜等都有详细记载。


      向北沿中轴线上宽阔平坦的甬道抵达议阖,议阖上悬挂着“越国世家”的匾额,这一匾额是古徽州望族汪氏盛极一时的佐证,其意源于唐高祖李渊封汪氏先祖汪华为“越国公”。越国公汪华,在徽州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人物,被誉为“徽州第一伟人”。


      刚进入金紫祠时,我还以为这座祠堂是完整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后来才知道是重新修复的。金紫祠最初是被潜口镇用作粮站使用,2012年,为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当地筹集资金3500万元,对金紫祠进行了全面抢修保护。


经过一年半的抢救性修复,古祠内古建修缮、残址重建、损毁遗址保护和金紫祠广场的修建全面完成。金紫祠的这次修复工程,除了全部被烧毁的享堂无法恢复外,在原址上的其它建筑完成了全面修复。


      金紫祠的修缮不仅仅完成了对古徽州建筑的保护,传承了古徽州文化,也为徽州添加了一处新的旅游景点。徽派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建筑不会说话,但它也和人一样。人会老,古民居、古祠堂也会老,岁月的沧桑同样会在徽派建筑上体现出来。


      戟门至享堂遗址间两侧设有回廊,在回廊内设有华夏姓氏寻根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以地名为姓氏将子孙们分封到各地。中国姓氏的绝大多数皆由远古八大姓繁衍而来,这八大姓分别是:姜、姬、妫、姒、赢、姞、姚、妘。


      作为汪氏家族的宗祠,回廊内还专门介绍了徽州汪氏的谱系,对汪氏一世至四十三世的家主做了说明,指出“汪氏辈分不乱,天下无二汪”。汪氏名人,列举了从春秋战国起至现代的汪氏名人。


      汪氏是黄帝直系后裔周先祖后稷的子孙,武王姬建立周朝后,把东夷之地鲁分封给了弟弟姬旦的儿子伯禽,作为消灭商纣的奖赏,于是伯禽成了鲁国侯王。伯禽的后裔鲁成公是鲁国第二十一代国君,鲁成公的二儿子姬汪鲁是汪氏的第一世祖。


      寝殿前的围栏望柱上和两侧回廊前,挂满了许愿的幡条,远远望去一片红色在风中飘舞。这些许愿条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人为自己许愿,有人为他人许愿,有人祈求家人平安健康,有人祈求学业有成,有人祈求财源滚滚,有人祈求姻缘也有人在秀恩爱。


      在金紫祠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栽种在水缸中的荷花。水缸中挺劲的茎,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荷叶,茂盛的荷叶上滚动着硕大的水珠,几朵花蕾在荷叶间探着头。荷叶衬托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给金紫祠一种清新的感觉。


      我看过许多的盆栽荷花,但金紫祠中这种高大的盆栽荷花还是初见,缸中的荷花没有一点被削足适履的感觉,我感叹徽州的种花高手能把荷花盆栽的如此茂盛。绿幽幽的荷叶中夹杂着已开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让人心旷神怡,忘记了夏季的炎热。


      末年,各地纷纷起兵反隋,在这场动乱中,时任新安郡裨将的汪华自号“吴王”,起兵占据了徽州附近六州郡府。


      汪华称王后,并没有与各路反隋义军争夺天下,而是等待时局的变化。当天下局势日趋明朗后,汪华做出了主动归唐的决定。汪华主动归唐,为六州百姓避免了一场因为割据而可能引发的战争,为此唐高祖李渊下诏赐封汪华为越国公。


      贞观己亥,唐太宗李世民下旨,由朝廷为汪华修建生祠,从此开始了汪华迈出神格的第一步。汪华死后,历代帝王开始对汪华加持封诰,而册封最多的当属两宋时期。从宋真宗开始,宋朝历代帝王都对汪华进行了册封。

      到了元代,元顺帝册封汪华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明代朱元璋册封汪华为“汪公圣主洞渊大帝”。自此,汪华真正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升级,由生前的国公爵位,上升到了死后的帝王级别,成为徽州的地方神灵,是徽州人心中的“太阳菩萨”。


      如今,在徽州汪氏家族祭祖多以越国公汪华的寺庙为多。徽州风情中,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汪华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汪公大帝塑像,遍布徽州每个行祠社屋,人们无时无刻不蒙受其保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紫祠,中国民间第一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