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冬瑞 于 2023-12-20 13:27 编辑
1992年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06月25日,镇北台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城,伫立于中国的大地山河之上,历千百年而巍然依旧。它不仅是一项令世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它不仅是凝聚着国家历史记忆的古老遗迹,更彰显着华夏儿女坚不可摧的雄姿和精神。
万里长城历经了2000多年的持续营造,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目前留存的长城遗迹当中最为久远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所修筑的,这些城墙、沟堑遗址,展现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智慧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内核。
绵延万里的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
据史料记载,榆林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多的地区之一,战国、秦、汉、隋、明等朝代皆有在榆林修筑长城的记录。榆林明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真正用墙体作为防御体系最早的城墙,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雄踞中国北方的巨龙,那么坐拥榆林北部红山之巅的镇北台,则刚好位于巨龙的腰腹地带。这里北控大漠,南蔽关中,西邻河套,东望雁门。周边百十里范围内,数十座城堡拱卫分布,其气势之磅礴,布局之严谨,在万里长城上亦属罕见,故有“天下第一台”之美誉。
镇北台总高近30米,为正方形四台叠加、逐层回缩结构,夏日万里晴空之下,宛如熠熠生辉的巨型宝塔。在镇北台下仰望其顶,千砖万石如排兵布阵一般,携带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压面而来,正如明朝刘敏宽诗云“百仞台侵碧汉边,镇当玄武壮居延”。
镇北台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各层均设有瞭望口,东南内侧有砖石马道。一层为台基座,周长320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台顶面积为255平方米。
沿着古老的甬道,逐层而上。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垛口耸立犹如时空之眼——明万历年间,江西人涂宗浚任都御使巡抚延绥(延绥镇也称榆林镇,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刚上任就连打三仗:与火落赤战于旧安边塞,与摆言太对阵于保宁堡,与沙计交火于高家堡,三战均取得大胜,又经红山恶斗后逼迫漠南部落相继投诚,边关渐趋于安定。
站在镇北台顶,“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正南方,便是榆林古城。“榆林古城中轴线最北端为镇北台,最南端为凌霄塔,由此形成‘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城市格局。”榆林古城形似古刀币,因军事需要拓建于明正统年间,已有近600年历史。
青砖缝中,记述曾经震天动地的悲壮,烽火台上,写满了勇敢、血泪、智慧。也许青砖在炮火中化为粉末;也许山巅的城墙在喊杀声中变为废墟。但是,透过斑驳的断壁残垣,看到的依然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历史。
站在古老的长城烽火台上,遥望山川秀美,江山多娇。长城,在这片土地屹立,叙述着几千年文明。若干年来,或许曾经长城的存在最初只是为了抵御外敌,而千百年的伫立,千百年的沧桑传奇,它用执着的守望见证了新时代的和谐与荣光,汇聚出苍茫大地上奔腾的生命之河……
穿越时间长河,榆林长城留下珍贵记忆。虽然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悲壮征程已经在历史的烟尘中远去,但长城精神构筑孕育的独特文化形态,为做厚做实长城文化增添了别样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