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5D4与5D3对比评测
本帖最后由 冬瑞 于 2018-10-12 15:11 编辑EOS 5D系列自2005年诞生,一直是佳能全画幅市场的主力大将,然而这条“一脉相传”的产品线,在2015年2月发生了变化,佳能并未按部就班发布EOS 5D Mark IV而是推出新的分支EOS 5DS、EOS 5DS R。直到2016年8月底佳能才让EOS 5D Mark III的正牌继承人EOS 5D Mark IV亮相。
EOS 5D Mark IV作为EOS 5D Mark III的后代产品,想必所有观望者都想清楚这两台相机之间的差距,尤其是使用5D Mark III的朋友,更想知道5D Mark IV值不值得升级,以及是什么样的品质让EOS 5D Mark IV以26599元出现在发布会上。本文将在画质、对焦、连拍、实时取景等方面逐一对EOS 5D Mark IV和EOS 5D Mark III进行对比。
(5d4和5d3参数一览表)
【外观】
首先我们还是来对比一下两代产品的外观,按照佳能的说法,5D Mark IV比5D Mark III要轻便和小巧,实际拿起5D Mark IV的时候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只不过毕竟是一台中端全画幅单反相机,说5D Mark IV轻便就有点过了,只是确实比上一代好一些。
外观尺寸上两者区别也不大,机身的整体造型和结构也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比较饱满的设计,5D Mark IV的机身更加圆润一些。尤其是机顶位置,5D Mark III的两条棱线变得更加圆滑了。倒是正面右侧的机顶位置的一抹棱线很犀利。反正我是觉得和上一代产品外观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区别。
虽然佳能5D Mark IV机身比上一代轻了60g,样子变化也不大,但是厚度上却比上一代反而厚了,这一点在握持的时候也可以感觉到,变化谈不上细微,可以直观感受到。
机身背面更是如此,无论是整体功能布局还是按键功能都和上一代大同小异,背面与上一代的区别比正面更小,不过新增了一个对焦模式切换拨杆,可以就设置在五维摇杆的旁边,是用来快速设置对焦模式的,当然这个拨杆也可以自定义设置其他的功能选项。
5D Mark IV和上一代最显眼的区别是型号铭牌的5D Mark IV全称都标注在机身右上角的铭牌上,没有延续前两代Mark字样放置在右下角的设计。佳能的回复是希望大家一眼可以认出这是5D Mark IV,更具有形象特征。我倒是觉得排版有点挤。过去Mark标识的位置设置了快门线接口,这和机身侧面接口升级有关系。佳能5D Mark IV接口升级为USB3.0接口,接口占用位置变大了。
手柄方面,佳能5D Mark IV略微修改了一下手柄的形状,但是握持手感上和5D Mark III差距不大,因为5D Mark IV比较轻,所以握持稳定性上会感觉更好。
佳能5D Mark IV这次仍然支持CF和SD存储卡,我觉得对于5D用户来说是个好事情,因为先前的存储卡可以继续使用,存储卡成本上节省不少。之前一直传闻会使用CFast2.0存储卡,这是完全不同卡口标准的存储卡而且价格贵很多,5D Mark IV的用户群并没有1D X Mark II那么讲究极限性能,保持原有的存储卡配置更好。SD存储卡也支持UHS-I标准。
【感光度】
本次测试使用相同的镜头EF 24-70 F4.0L IS USM镜头拍摄,并且在光圈值F8.0的条件下拍摄,高ISO感光度降噪功能选标准模式下,关闭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
从两台机器的ISO感光度的画质来对比,两者在低感上的差距并不大,而在高感的画质上面,就可以感受到5D Mark IV的画质提升,在ISO3200及其以下时,两者的噪点控制相当好,而在ISO 6400时,两者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佳能5D Mark IV仅有非常轻微的白色噪点,而佳能5D Mark III则出现比较明显的噪点,而ISO继续往上两者差距则更为明显,总体来看,佳能5D Mark IV的高感在12800一下,画质是仍然能保持纯净的,而5D Mark III只能去到6400。而在超高ISO的情况下,我们欣喜的看到佳能5D Mark IV在32000时候,画质还是可以使用的,而在最高ISO102400上的画质,虽然仍然在继续下降,达不到1D Mark II的水平,但较5D Mark III来说已经好了很多,这是在5D系列中难以想象的好画质了。
【宽容度】
本次测试使用的是ISO100、光圈F8.0,快门根据EV值的不同,对应设置相同的快门值,获得相同的EV曝光值,选取下图中红色方框的位置作为参照。
在ISO100的低感时候,两者的差距并不会太大,对于4档的宽容度测试,在过曝4档的情况下,照片画面下降都非常严重,但5D Mark IV的对比度较强一些。
在室内拍照,经常会将感光度设置在ISO800或者更高,而有时候由于快门的需要,而让照片欠曝,这时候照相机的宽容度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了,在高ISO欠曝是否能够将画面调整至正常曝光值,如果能够保持正常曝光时相同的画质,这对摄影师是非常有用的,在我们两者对比实测当中,画质较好的是佳能5D Mark IV,EV值+-3以内都保持着相当优秀的画质,在欠曝4档的测试当中,两者比较,佳能5D Mark IV的画质会较好许多,尤其是在欠曝4档的情况时,画面中的噪点并不会特别严重,而墙壁中的细纹对比,都响度清晰一些,虽然在白平衡测量上出现了一些便宜,颜色上稍微有一些偏绿,反观5D Mark III,在-3档的情况下就已经出现了色彩噪点,负四挡曝光情况下,问题更加严重。
在过曝情况下,佳能5D Mark IV的画质同样也进步了许多,即使是在曝光过曝4档时,仍然保留了大部分的画面细节,墙壁的纹理质感清晰可见,而佳能5D Mark III在高光部分的细节缺失严重,几乎看不到重要的细节。综合两次的测试,可见佳能5D Mark IV的全新传感器的实力并不一般,在像素值增加至3千万像素后,画面的细节并不会有大的损失,还增加了画面的宽容度,但CMOS的始终没有改变,欠曝的时候会出现偏绿的情况。
【画质】
佳能的单反相机在以往给大家的印象当中,拍人像都很好看,是因为佳能相机的色彩风格稍微偏洋红一些,而在5D Mark IV与5D Mark III的实拍对比图片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变化,5D Mark IV偏洋红的程度有所减少,色彩取向更加中性。
(佳能5D Mark IV实拍图(光圈:F2.0 快门:1/60 ISO:250)
(佳能5D Mark III实拍图(光圈:F2.0 快门:1/60 ISO:250)
【对焦】
佳能5D Mark IV的对焦改进有两方面,光学取景方面,使用了全新的61点对焦系统,实时取景方面,全像素双核CMOS处理器的使用,提供全像素双核CMOS AF技术的相位差对焦。全新的技术让5D Mark IV的对焦性能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这一点不容置疑,至于相比5D Mark III提升到底有多少,我们分开光学取景和实时取景两部分来对比一下。
(佳能5D Mark IV光学取景器对焦)
(佳能5D Mark III光学取景器对焦)
光学取景时,佳能5D Mark IV全新的61点自动对焦系统,在对焦点数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比5D Mark III对焦点覆盖范围大一点,对比一下真的只有一点点,使用起来没有质的区别。61点对焦点当中有41点为十字型自动对焦。数量上也与5D Mark III为相同的数值。对焦模式方面也基本相同。因测光系统升级,佳能5D Mark IV在弱光下的对焦性能更好。
实时取景因为佳能5D Mark IV使用的是全像素双核CMOS AF技术,对焦速度甩开5D Mark III好几个档次,这点看视频对比一下显而易见的。佳能5D Mark III支持实时对焦和快速对焦两种模式,快速对焦是放下反光板,使用光学取景的相位差对焦模块进行对焦,对焦时画面会黑一下,但两种对焦模式的对焦速度都不及5D Mark IV的实时取景对焦速度。也正因为这样,佳能5D Mark IV和1D X Mark II一样取消了快速对焦模式,因为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过渡办法了。
另外一点是佳能5D Mark IV实时取景下支持连续自动对焦,开启后可以和光学取景一样,在自动对焦范围内可以自动追踪主体进行追焦拍摄。这一点5D Mark III没有提供,也因为技术上的缘故,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可能实现。5D Mark IV的实时取景追焦功能基本可以实现光学取景时的追焦效果,不过主体在画面中移动速度快的时候会有跟不上的情况,但可以很快修正过来。
【总结】
佳能5D Mark IV与5D Mark III在拍摄性能方面总体来说比较接近,5D Mark IV最大的改进是在实时取景时的各项性能发挥当中,包括对焦、操控等等。实时取景下的操控拍摄表现比5D Mark III好太多了,这方面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5D Mark IV比5D Mark III不但各方面性能更好,而且还多了不少5D Mark III没有的新功能。
在光学取景时,对焦、连拍等拼速度的项目5D Mark III并没有太落后与新款,但在稳定性方面佳能5D Mark IV占优,而且加入了提高操作效率的新设置,包括触摸屏以及新增的对焦模式拨杆。自定义速控菜单也为特定用户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佳能5D Mark IV与同级别的尼康D810是两大阵营的中端全画幅单反的代表机型,单反新用户肯定会在这两款产品之间有所纠结,在佳能5D Mark IV推出后,佳能与尼康这个档位的产品差距就没有之前那么明显了,至少在像素方面同为3000万级别。而佳能5D Mark IV更擅长抓拍一些,尼康D810更合适静态拍摄一些。各有各的偏向性,另外价格也比较接近,没有接触过单反的用户应该去实体店体验一下两款产品,根据自己的拍摄需求和操控习惯性来进行选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