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27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西夏末主李晛投降,西夏宣告灭亡。
西夏成为了过去,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王朝历史渐渐被尘封,留下贺兰山下那一座座“黄土丘”。
这便是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的建造有其特别之处。
中轴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它是皇权和天命的象征,因此许多古代宫殿和陵墓设计都会把中心位置留给君主。
然而西夏王陵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中轴线的位置没有被用来安置帝王的墓葬。这是因为西夏自上而下信仰佛教,西夏帝王认为中轴线是佛的座位,于是便把中轴线腾出,选择在中轴线右后方的位置给自己建造陵墓。
考古人员对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经过多次全面系统的调查与测绘调查,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截至1999年,共发现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
考古工作者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至今仍未完全解读的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各类铜器、陶棋子等。
陵墓悄无声息,却在向我们讲述着曾经一个辉煌帝国的故事。
西夏王陵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历史文献”,它不仅是西夏王朝王族的安息地,更是西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西夏的历史记忆。
历史沿革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他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其中李继迁葬于裕陵,李德明葬于嘉陵。此后,在西夏国存续期间,除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末主李晛之外,每一任皇帝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但没有记载埋葬的具体位置。
1227年,西夏为蒙古所灭,西夏末主李晛投降,不久后被杀害,葬处不详,西夏灭亡。此后,西夏王陵被蒙古军队严重破坏。明代洪武年间,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发现,并且已经出现了认为这里是西夏王陵的论断。
1938年,德国飞行员乌尔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将他在中国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国飞行》一书,其中在银川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了西夏王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一度认为西夏王陵是一片唐墓。
1972年,中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正式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决定。
1988年西夏王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2011年启动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