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查看: 11503|回复: 0

建筑 龙门石窟|白天是古迹,夜晚是不可思议

发表于 2021-09-18 14:57:53 | 11503人看过0回复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制链接]

254

主题

256

帖子

3029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029
发表于 2021-9-18 14:57: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冬瑞 于 2021-9-18 15:11 编辑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郊,自北魏始凿,到现在,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洛阳地处关要,自古兵家必争,历经董卓焚城,安史之乱。在杀伐的另一边,人们在这里开山凿窟,雕刻佛像,持续了四百年。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大大小小,如同海洋。

最大的一尊佛像卢舍那,被认为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巅峰;留下的铭文《龙门二十品》,则是对近代书法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品体系。

白天的龙门石窟,是一处石刻古迹;到了夜晚,它被灯光点亮,梦幻不可思议。



造像,一种唐代公共活动

龙门石窟,是一座由人们供养起来的石窟。

每一尊佛像,每一个佛龛,都是人们花钱请工匠雕凿出来的。出资的人,即是龙门石窟的供养人。


最初在这里开山凿窟的,是北魏皇室。北魏延续了佛教的信仰与建立石窟寺的传统,在龙门之前,已经开凿出了云冈石窟。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随之开始龙门石窟的营造。那时,这里还叫伊阙,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门阙,是个好地方。从古阳洞始,之后的四百年,洞窟逐渐遍布石山。


龙门最初是专属于皇室的供养之地,是到了唐朝时,佛教兴盛,天下太平,平民百姓也可以出资造窟,龙山石窟,接订单了。

于是在那个时候,龙门石窟成为了一处游览观光的公共场所,杜甫、韦应物来过,留下到此一游的唐诗,但最爱这里的,大概是白居易。他花钱重修东山香山寺,亡故后也葬在这里。


人们出资造龛,首先发愿,为谁去开凿,又把功德回向给谁。造佛像供养诸佛,本是一个佛教系统的内部行为,但到了唐朝,信仰的意涵扩大,百姓、官员和商人只是朴实地希望,或许有一个更高的存在,可以保佑顺遂平安。

他们出资请工匠建龛造像,很多地,还要留下造像铭文,写上自己为何而造,也不吝展示给他人看看,“我是个好人呐”。


刻在公元668年的一篇铭文《总章元年王合为妻患得差》,就曾记录一名唐代百姓王合,希望通过造像,祈求佛菩萨保佑妻子疾病痊愈。

工匠的雕工良莠不齐,根据出资多少,佛龛大小也不等。但无论如何,造一个佛龛,平均造价都不菲。所以有很多人,也选择“拼团”。


唯一可以免费造龛的,大概就是工匠本人了。一名参与建造大卢舍那像龛的工匠李君瓒,在680年2月的某一天,为自己的家人,开凿了一个小小的窟。他没忘记刻下自己的名字。


是你,卢舍那


在约660年,唐高宗下令建造卢舍那像龛。没有开山凿窟,而是直接摩崖造像,这尊高17米高的大佛,已经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了。

今天来到龙门石窟的人们,多半是来看它。卢舍那大佛是唐代皇室的辉煌手笔,即便时隔千载,站在它面前,还是会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气象。


整面崖壁呈半弧形,最中央是卢舍那大佛,侍立两侧的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护卫着大佛,也好似把你包围。

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残破,但依然宝相庄严,饱满生动,仿佛有种气力在支撑,那是大唐。


传说大佛的面容是仿照武则天而造,这是关于武则天,也关于大唐,一个有些浪漫的想象。而事实上,没有武则天,就没有卢舍那大佛。

672年的4月,还是武后的她,随高宗一起来到龙门。那时,玄奘大师已经圆寂,高宗也已不再出资支持佛教活动,工程停摆许久。

当她看到这处废弃的地方,她决定捐出自己的二十万贯脂粉钱,完成它。


我们在天色渐暗时见到卢舍那大佛,石头冷峻,而大佛静穆。其实,很难说大佛的面容真正来自于谁,因为只要凝视得久了,就会觉得它已超脱世间。


在梵语里,卢舍那的含义是光明遍照,无有内外、昼夜之分。卢舍那是报身佛,即修行圆满获得的佛果之身,我们用肉眼是无法得见的。

所以,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卢舍那大佛,可以历经世间磨损,颜色可以剥落,石体可以残缺,但卢舍那,同时也是圆满的。光明遍照的,是你心里的那个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条回复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